關注女性健康,任何婦科疾病都重在早檢查、早發現、早針對治療。就診建議女性朋友們到正規有資質的專業婦科醫院,避免小診所因技術設備落后以及收費不規范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24小時婦科咨詢熱線:
不少女性朋友很“干凈”,每天清洗陰道,有時甚至像清潔皮膚一樣做“清潔”;還有更甚者,一聽說有“炎癥”,不問青紅皂白,便要求打“點滴”,認為打了“點滴”,陰道炎等才能好。殊不知,這樣做反而適得其反,往往招攬“陰道炎”上身或導致陰道炎遷延不愈。
正常情況下,育齡婦女陰道內不是無菌的環境,而是寄居著多種細菌,如乳桿菌、腸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加德納菌、大腸桿菌、消化鏈球菌,以及支原體及假絲酵母菌等,形成陰道正常微生物群,陰道與這些菌群之間形成生態平衡并不致病。在維持陰道生態平衡中,乳桿菌、雌激素及陰道pH起重要作用,而三者又是相輔相成,互有關聯的。生理情況下,陰道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變厚并糖原含量增加,糖原經陰道乳桿菌作用最終轉化為乳酸,這樣維持陰道正常的酸性環境(pH≤4.5多在3.8~4.4),來抑制其他病原體的生長,稱為陰道自凈作用。正常陰道菌群中,以產生過氧化氫(H2O2)的乳桿菌為優勢菌,乳桿菌除了維持陰道的酸性環境外,其產生的H2O2及其他抗微生物因子可抑制或殺滅其它致病菌。陰道菌群一旦失調,陰道生態平衡一旦被打破,則可導致炎癥發生。
那么,陰道菌群失調的“殺手”都有哪些呢?常見的有:
1.頻繁性交:性交后陰道pH可上升至7.2并維持6~8小時,陰道自凈作用遭到破壞,生態平衡被打破,容易發生炎癥。實際生活中,有不少這方面的例子,如新婚婦女“蜜月期”容易患婦科炎癥等。
2.陰道灌洗或盲目地用藥液清洗外陰陰道:不少很“講究”的女性,如同洗澡一樣,幾乎每天灌洗陰道,甚至還將手伸進去清洗,盲目地使用藥物洗外陰或沖洗陰道,不但容易將致病菌帶進陰道內,而且,由于洗液會改變正常陰道內的pH值,正常陰道內菌群分布相互制約關系遭到破壞,條件致病菌大量繁殖造成陰道炎癥,同時淋球菌、酵母菌、滴蟲等乘虛而入,發生本不該發生的陰道炎、宮頸炎,甚至上生殖道的感染等,惹“婦科炎癥”上身,這些女性朋友到醫院就診,往往也經常抱怨,“我平日里很講究衛生啊,怎么得了炎癥就好不了呢”。
3.長期應用抗生素:有的人可能比較“詫異”,抗生素明明是治療炎癥的,為什么用了抗生素反而又得了炎癥呢?使用抗生素不當或過長,可抑制陰道內優勢菌乳桿菌的生長,陰道菌群失調,可使其他平時本來不致病的細菌如假絲酵母菌(一種真菌,俗稱“霉菌”)開始“興風作浪”,占了上風,引發陰道炎如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俗稱霉菌性陰道炎)等。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細菌性陰道病(往往是加德納菌“興風作浪”的結果)也是典型代表之一。
4.月經期、產褥期、人流后等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女性在這些特殊時期內,不僅陰道局部酸性環境遭到了破壞,如月經期前后陰道內pH值接近中性或偏堿性,產褥期、人流后的一段時間內,陰道有血液流出,局部自凈能力被削弱,抵抗力下降,如果有致病菌“趁虛而入”,往往會導致炎癥的發生。現實生活中,不少女性朋友正是在這特殊時期染上炎癥的,如月經期前后陰道炎復發、產褥感染,人流后盆腔炎、流產感染等。
5.致病菌的侵入:外來致病菌如性病病原體淋球菌、梅毒帶入到生殖道,致病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滴蟲、衣原體等的感染,尤其是當機體抵抗力下降的情況存在時,便可引起炎癥,甚至難以控制的盆腔炎、產褥感染等。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殺手”如穿緊身化纖內衣,穿緊身衣,衛生護墊不潔、過度肥胖以及本身患有糖尿病等等,不再一一贅述。
陰道生態平衡的“衛士”有哪些?如何防治婦科炎癥?
日常生活中,性生活要適度,不行不潔性交,尤其注意經期、產褥期及人流后衛生,應用抗生素要慎重,不可濫用,注意所用器具衛生,盡量不盆浴,不池浴,建議女性每周淋浴澡2-3次。男同志也要“潔身自愛”,不要將病原體傳染給妻子。如果患上陰道炎,要及時就診,根據病因和病原體,合理治療,不可自行盲目清洗,治療陰道炎,要注意局部防御功能的恢復,考慮到局部正常微環境的建立維持。相信許多患者經過正規治療后,能恢復健康。
最后提醒的是,正常婦女有一定量陰道分泌物,通常乳白色,無臭味,隨月經周期,量及性狀往往有周期性變化,一般不引起外陰刺激癥狀。除外陰陰道炎癥外,宮頸、盆腔等部位的炎癥或其他疾病也可導致陰道分泌物增多,因此,對陰道分泌物異常者,應到醫院做全面的婦科檢查。

女性怎樣護理好陰道,預防陰道炎的出現...